建筑工業化的定義
建筑工業化,是指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制造建筑,建筑的產生由“建造”轉變為“制造”,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提升建筑整體品質,降低資源消耗。日本豐田公司說得更直白一些,他們稱之為“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當然,建筑工業化并不是簡單的搭積木,而是集設計、制造、施工為一體的運行模式,每個部分都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依托,相互關聯。其中,住宅以其獨特的優勢,發展較為快速,裝配式住宅已成為建筑業發展的重點。住房是民生之本,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住宅建設迅猛發展。同時,霧霾、PM2.5等詞語似乎一夜之間被我們所熟知,如何減少建筑業對環境的影響;在建筑材料、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的大形勢下,怎樣最大化地使用建筑材料、合理配備建筑工人,這些都是建筑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國家正在大力倡導綠色建筑,在政策上對綠色建筑有較大的扶持力度,要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節約建設成本、實現節能目標,作為能耗大戶的建筑業必須有新的突破,建筑工業化就是未來發展趨勢。
建筑工業化的優勢
建筑工業化的優勢集中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提高質量——工藝條件好、質量穩定、尺寸精準;
二是降低難度——對復雜構件,只需要制作一次性模具即可重復生產;
三是縮短工期——空間換時間,串聯變并聯,不受季節天氣影響;
四是節約材料——無跑冒滴漏,節省抹灰裝飾材料;
五是環境友好——減少三廢污染,防止噪聲擾民,綠色環保。
古云“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成本與質量是不可兼得的兩個方面,在商品運作中一直都在尋求這兩者的平衡點,成熟發展后的建筑工業化,將使得建筑成本與建筑質量有一個更優化的平衡點,即質量高、成本低、工期短、節能好。
國外建筑工業化的發展現狀
法國使用預制混凝土結構已有130多年,至今已廣泛應用于建筑、橋梁等結構領域。美國為推廣工業化住宅,聯邦政府住房和城市發展部(HUD)頒布了美國工業化住宅建設和安全標準——HUD標準,據統計目前在美國,每16個人中就有1個人居住的是工業化住宅。日本住宅產業經歷了從標準化、多樣化、工業化到集約化、信息化不斷演變和完善的過程,作為世界上地震發生率最高的國家,日本發展的裝配式住宅更值得我們學習。新加坡的裝配式住宅發展日趨成熟。新加坡在上世紀70、80年代便有了預制化生產技術,政府隨即集中資源推廣,包括資助研發、制定標準等,完成后知識產權歸建屋發展局所有,施工企業在建設保障房項目時可以使用。經過試點、試驗和技術經驗的積累,現在新加坡政府要求保障房項目必須100%采用住宅產業化技術建造,占項目總量的40%。在建筑工業化方面,新加坡走在了各國的前列。
國內建筑工業化發展現狀
建筑工業化的幾大優點,吸引了開發商、制造企業、施工企業等各方的關注,但真正實施的還是少數,觀望者眾多。
建筑企業的轉型升級
面對建筑工業化,建筑企業存在的問題。一棟建筑的建成,本身應是集設計、施工一體的工程,而國內現實是設計、施工分開,設計是設計、施工是施工,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具體突發狀況,一般不能及時得到設計方的技術支持。
目前實施的建筑工業化,一種是項目從結構設計到制造再到施工全部拆分開來,設計做完后構件廠再加工,施工方最后裝配;另一種是設計院設計后轉到構件廠的設計室,將設計院的常規圖紙按照工業化的要求拆分,其中后一種模式應用較多。實際上這兩種模式都有弊端,設計單位和構件加工廠是兩個點,溝通起來并不方便,一幢樓如果是用預制裝配式構件來做,圖紙有幾千張,比傳統設計圖紙要多很多,雙方溝通非常困難。建筑行業現存的問題無法滿足建筑工業化的發展需要,轉型升級成為每個建筑企業謀求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建筑工業化呼喚工程總承包模式。建筑工業化的推廣,成本是其主要制約因素。現如今,由于“設計—制造—施工”一體化的工程總承包模式還沒有普遍實施,國內現有建筑行業對設計、制造及施工分開管理,增加了設計、生產及施工環節協同運作的難度,同時也帶來成本的上升。另外,在建筑工業化的發展初期,未形成規模化,預制裝配式建筑成本自然要比傳統施工方式成本高。
工程總承包模式的基本出發點是借鑒工業生產組織的經驗,實現建設生產過程的組織集成化,以克服由于設計與施工的分離致使成本增加,克服由于設計和施工的不協調而影響進度等弊病,其主要意義并不在于總價包干和“交鑰匙”,而是通過設計與施工過程的組織集成,促進設計與施工的緊密結合,以達到為項目建設增值的目的。建筑工業化在多國推廣的過程,都是在巨大市場需求推動下完成生產方式的變革,而國外工程總承包模式的普遍應用也說明該模式是適應建筑工業化發展的。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對設計、制造、施工全產業鏈進行資源全面整合,對行業利益進行重組。“設計—制造—施工”一體化的運行模式,更能發揮出建筑工業化的優勢,使建筑成本不斷降低。
創造條件 積極推行建筑工業化
建筑工業化需要政策扶持。目前,建筑業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才能提高企業對建筑工業化的信心,需要政府及時作出正確的引導。
第一,目標要明確,堅定支持走建筑工業化道路,通過不斷發展,逐漸降低其成本,達到節約能源、降低能耗、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
第二,先期對技術研發、標準制定進行資助推廣。
第三,對參與建筑工業化的企業在政策上提供優惠措施,比如信貸、財務稅費、項目建設費用等方面給予優惠。
第四,可以將科研院所、設計單位、預制構件廠、施工單位進行資源整合,共同參與,形成合力,有序推進。
工程總承包模式需要復合型人才。二十一世紀最寶貴的永遠是人才,一所好的大學不光有大樓還要有大師,一家好的企業同樣需要優秀的員工。工程總承包建筑企業集設計、制造、施工一體,需要各方面、各層次的技術及管理人才,而要達到三者無縫銜接的目標,更需要復合型人才。無論是設計、拆分,還是構件廠負責人,一定要懂建筑結構、懂施工,設計圖紙要保證工廠澆筑,工廠澆筑要保證現場施工,施工現場要有懂工程全過程的人才,才能保證工程順利進行。另外,水、暖、電三專業設備、管線眾多,在同一空間中的管線綜合、合理布局更需要設備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所以,推薦建筑工業化,需要建筑企業儲備大量復合型人才。提高工程建設管理水平。工程總承包是國際通行的工程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積極推進工程總承包,是深化我國工程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設管理水平、保證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規范建設市場秩序的重要措施,是勘察、設計、施工、監理企業調整經營結構,增強綜合實力,加快與國際工程承包和管理方式接軌的必然要求。當然,這些離不開政府各級建設主管部門及企業自身的推動。加強宣傳力度,提高民眾對建筑工業化的認識。中國人視家為港灣,認為房子應該是“日積月壘”的,對于幾天就搭建起來的“積木房”,心里不免有疑問、顧慮,應通過媒體、網絡、報紙等各種媒介,加強對建筑工業化生產方式的宣傳,改變觀念,也利于建筑工業化更大范圍的推廣。
建筑工業化要求項目必須在策劃、規劃、設計、制造、施工、管理全過程統籌協調進行,即整合市場各類資源的一體化運行模式,這種模式是實現建筑節能、降低成本、創建綠色建筑的有效途徑,也是現代建筑企業的發展方向。現階段企業或許無法達到這一要求,但可以首先滿足設計+制造+施工一體化模式,隨著企業越做越強,再過渡到從項目策劃到后期運營管理的模式。
國辦72號文《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若干意見的通知》早在1999年就已發布,而從2000年至今的十幾年正是中國房地產快速發展的時期。十幾年間,中華大地涌現出的各式建筑不計其數,城市大幅度的向郊區擴張,在驚嘆中央準確預判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認真思考一下,如果當時就大力研究和推進建筑工業化,中國房地產行業也許就不會出現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多年的行業運轉已使得資源無法支撐,我們不能再在高能耗中度過下一個十年。